博客 / 默认分类

《一人公司》读后感:3个对工作改观的整理

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:为什么在传统公司工作反而比创立一家自己的一人公司风险更大?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大企业试图伪装成小公司?为什么工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追随我们的热情,而是先订立目标?在这本书里面,你会获得解答。


这本书在说什么?

《一人公司》作者保罗·贾维斯(Paul Jarvis)是一位网页设计师与个人品牌顾问,主要想传达给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一个概念:「『规模成长』不是让企业变得更好的万灵丹,而是得以『客户成功』为优先考量,将成长视为需要质疑且审慎评估的选项看待。

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或是经理人,这本书有许多企业案例,说明盲目追逐规模成长是短视近利的表现,关注于提供客户价值与客户成功才是首要之务。严格检视那些需要成长的机会,并在接受这些机会之前对它们提出质疑。

如果你是创业者,或者在经营个人品牌或者小型工作室的自营者,这本书完全就是为你而写的。保罗从小规模的优势开始说明,然后讲如何建立一人公司的思维模式,接着教你关注客户与建立系统化的业务,推出产品并且不断测试与改良。

我是带着后者的心态与问题来读这本书,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生活步调,同时又能满足自己对工作的期待。以下整理出书中三个让我获益甚深的重点。

1.为何要围绕着生活型态来打造工作?

保罗讲到一个让我清醒的概念,他说:「一般人是因为工作,屈就自己的生活形态。而一人公司的做法则是,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型态,围绕着它打造你的工作。」

个人品牌事业教练于为畅在推荐序的这段话,也让我不断省思:「在大公司上班,短期内没什么风险,因为稳定,可是长期来说,它的风险却是比较高」。

这个世纪的传统学校教育,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制度产物,目的是培养出很多基础劳工,进入工厂与公司工作。我们被教育成要填标准答案、服从考试体制、认为照着前人的脚步走就会迈向成功的康庄大道。

出了社会后,大多数人只是把这个思维原封不动搬到职场上,期望扮演好一颗螺丝钉安稳工作到退休。保罗鼓励读者跳脱这个框架来思考:如何灵活运用自己的技能与知识,围绕着理想的生活型态来打造工作,让工作本身即代表自己的生活方式

自从我读完《一个人的获利模式》之后,深受这句话影响:「梦幻的工作不是找到的,而是被创造出来的,而这个创造,需要对自己有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」,便开始着手进行系列专案,用自己的人生来实践。

《一人公司》书中提供许多真实案例(包含作者保罗的故事),提供我们采取不同角度去思考各种工作型态的可能性,认识到即使维持小型规模,仍能在这个世界创造出不凡的价值。

所有的企业都是一种生活型态,每种各自代表你对自己生活的选择。


2.该关注企业是否成长?还是客户能否成功?

研究指出,增加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旧有客户成本的五倍。一味追求成长的企业若不断地追求客户数量与市场规模,却不回过头来检视自己的服务是否有越来越好,产品是不是有越来越优秀,终将败亡。

书中非常强调「客户成功」才是企业能赚钱的基石。专注为旧有的客户,做出最好的服务品质跟服务内容,让旧的客户成为你最有利的宣传。

例如作者保罗本身是网页设计师,平常客户口头说的是想要架设一个很棒的网站,但背后的思维其实是「我想做一个看起来很棒,也能创造更多收入的网站」。保罗改变执行与宣传手法,开始在部落格谈论如何帮助潜在客户获得更多利润。往后的客户不但变多,而且更加忠实,也成了最有力的推销员。

我想到的另一个鲜明案例,是《订阅经济》书中举例电吉他这项难学的乐器。芬达乐器公司(Fender)制造一流的电吉他,电吉他新手占了一半的销量,但90%的人在购买之后一年就会放弃。如果是传统的成长思维,想的可能是如何找到更多客源,卖出更多的吉他以维持公司规模的成长。

但是,芬达改变心态推出线上影音课程,教导新手学会弹奏,不但大幅降低流失率,也把多数新手转化成了终身顾客。芬达协助他们达成长期的目标成果:成为「会弹电吉他」的人,而不只是「拥有电吉他」的人。

因此,若采取一人公司的思考方式,就要以客户能否成功为主,企业成长的手段为辅。永远要问自己:「我能做些什么让我的企业与客户变得更好?而不是我能做些什么来成长我的企业?

3.如何找到热情与勇气?

这本书有一个段落让我非常有共鸣,保罗谈到许多人踏上一人创业时汲汲营营地寻找「热情」跟「勇气」。但这件事情不会一夕之间发生,而且「没有捷径」。

你不必浪费时间去找出你对什么事充满热情,也不必期望哪一天突然找到内心的勇气,只管全心投入你想做、正在做的事情。热情与勇气几乎无法控制,它们也可能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很糟。

你专心在解决问题或者做出改变时,热情可能也会随之而来。因为你确实「投入」在你正在做的工作当中,而不是「想像」着你可能对某件事充满热情。专注于你能为世界提供什么,而不是世界能给你什么。

单纯在有需求的领域上努力把事情做到非常好,探索这些技能如何应用到其他领域,并用小方法测试你的想法,看看是否有人愿意买单,这反而是更容易做到的事。因此,保罗建议我们采取工匠思维,专注于自己能提供的价值。

工匠思维可以让你专注于你能为世界提供什么,而热情思维则是专注于世界能给你什么。

感叹到自己很晚才体认到网路跟数位化的力量。一直以来我只将数位世界当作娱乐的媒介,不曾成认真看待它也可以是职业生涯,甚至是人生志业的一部分。什么时候创业最好?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

我自己开始经营自己的网站时,抱持着这个心境:「做就对了」。实践的路上才逐渐发现内心的声音,以及为何自己得以坚持下去。每当心中浮现杂音,我便问自己:「你采取行动了吗?你做了多久?你有多努力去做?」

所以说,热情与勇气通常是行动之后的产物,我会推荐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帮助记忆,由中世纪波斯诗人鲁米(Rumi)所说:「当你开始踏上路途,路就会自己展现」(As you start to walk on the way, the way appears .)。

后记:你要当哪种冰淇淋?

读完《一人公司》之后,除了对一人公司的概念更加了解之外,我也很喜欢保罗的人生观:「一个丰富的生活,胜过拥有很多钱」(Rich life over riches .)。他不执着于规模与数量的提升,反而不断回归到自己能提供给客户的价值与高水准的服务品质。

他也强调建立「独特风格」的重要性。大公司的趋势是成为香草冰淇淋,客户普遍能接受但平淡无味;一人公司则是成为开心果冰淇淋,客户要不非常喜欢,要不无法忍受奇怪的味道和颜色。

最后,这本书给予我很多对于工作思维的启发,让我在摸索与实践工作与生活型态的路上有了更多的切入角度。引用创意力作家奥斯汀·克隆(Austin Kleon)这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:「人们都想成为名词,却不想在动词上下功夫。」勉励你也跳脱框架思考与实践自己的「一人公司」。

via: readingoutpost

评论留言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